葛仙米,并不是谷类,是一种淡水野生藻类植物,为湖北省鹤峰县的著名特产,出口历史悠久。之所以称之为“米”,是因为其形状象米粒一样,采集干燥后颗粒圆形,煮熟后大小比米粒大。附生于稻田、浅水池沼、湖、溪的砂石间或阴湿的泥土上,球形胶质状,外形象木耳,因此称之“水木耳”或“田木耳”;没有根、茎、叶,漂浮在水中,故又名“天仙米”或“天仙菜”;由许多细胞连成念珠状群体,颜色蓝绿色,颗粒圆润,玲珑剔透,可与珍珠媲美,若人蔬烹制成菜肴。味极鲜宴席上的珍馐,故被美称为“珍珠菜”。
葛仙米作为席间美食,其色翠碧可爱,其味清新甘鲜,不仅营养极为丰富,而且还具有较高效食疗价值,葛仙米性味甘、淡、寒,有清热明目作用,能治目赤红肿、夜盲症、烫伤。据《药性考》:“(葛仙米)消神解热,痰火能疗,且久服延年。”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记载:葛仙米性寒。味淡,可以清热、由敛、益气、明目和能治疗夜盲症、脱肛以及外用可治疗烧伤、烫伤等疾病。
清史记载为贡品、御膳,末代皇帝溥仪的著作《我的前半生》中有道菜就叫“鸭丁熘葛仙米”。
葛仙米名字的来源有两则民间传说,都与东晋时的学者、医学家、道教理论家、炼丹家葛洪(人称“葛仙公”)有关,一种说法是葛洪隐居“南土”,缺粮时曾采集此藻类为食物,后来物托人名,遂以“葛仙米”著称。另一种说法是葛洪发现该藻味道鲜美,营养丰富,具有药用价值,就入朝献给皇上,当时正好太子体弱多病,食用后,身体康复,皇上感激葛洪进献灵丹,于是赐其名为“葛仙米”,沿用至今。
19.1万浏览
14.6万浏览
11.8万浏览
7.8万浏览
18.8万浏览
6.2万浏览
11.7万浏览
9.9万浏览
32.4万浏览
14.3万浏览
9.8万浏览
9.2万浏览
27.6万浏览
19.5万浏览
13.1万浏览
27.8万浏览